close

美國Tufts大學一位研究半導體薄膜沈積(thin-film deposition)的固態物理學教授Roger Tobin,花時間研究了一些歷史上服用過類固醇全壘打棒球員,驚訝地發現服用類固醇(steroids)能使肌肉群(muscle)添加10%,雖僅能將擊球速度增加5%,卻足夠將一個打擊手的全壘打擊出率提高到50%。

Tobin表示:「我想知道為什麼使用類固醇會讓全壘打球員產生如此大的影響。結果發現,只要擊球速度有小小的改變,全壘打的次數就會產生戲劇性的變化。」知名美國職棒球員Babe Ruth,將單賽季60次全壘打的記錄保持了整整34年,直到Roger Maris在1961年以單季61次本壘打的記錄將他超越;這一新記錄又保持了35年,到被Tobin稱為「體育界開始注射類固醇的年代」,即1990年代才被打破。

在這一時期,有6位選手在單賽季打出了超過60次全壘打,其中Barry Bonds 更是在2001年貢獻了73次這樣的表演。但自從2003年美國職棒聯盟開始執行類固醇測試以後,全壘打次數的增加回落到了平均水準。

Tobin表示:「當然這並不能證明Barry Bonds服用了類固醇;但意味著如果他真的服用了類固醇,那麼他的全壘打次數因此增加了50%,也就是說,他在2001年只能打出50次全壘打,而不是73次。」

而以技術性角度來解釋,全壘打發生在球被擊出路線形成的一個普通鐘型(bell-shaped)曲線的尾端(tail);而從統計的角度來看,只要該曲線產生細微的變化,這個尾端就會大受影響。用外行人的說法來講,只要有一顆非常靠近球場護欄的遠程球,只需要再往前飛幾英呎,就可以成為全壘打。

Tobin還研究了投手的記錄,以確認投手是否也會受到服用類固醇的反常影響。結果發現服用類固醇將肌肉群增加10%,卻僅能將投手投球速度增加5%,例如從90 mph增加到94 mph。而投球速的增加只會將投手的平均防禦率降低大約0.5,影響的幅度遠比類固醇對於打擊手的影響幅度要小得多。

(參考原文:Physicist: steroid use can pop home runs 50%)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wwwoo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