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腎病症候群
定義 腎病症候群是由於腎臟腎斯球通透性增加,大量血漿蛋白流失至尿液中
(每天超過三點五公克),造成血漿蛋白降低(每百毫升小於三公克)
。
臨床表徵
通常表現為小便有泡沫、下肢及全身浮腫、高血脂。有些病人會有高血壓、血尿及腎功能異常的現象,若沒有持續控制,可能進行到腎衰竭。
原因
可分為原發性與繼發性兩大類。原發性腎病症候群是不明原因的疾病所引起的。而續發性腎病症候群主要是全身性疾病如糖尿病、紅斑性狼倉、或藥物、重金屬中毒、腫瘤、感染,應找醫師作進一步診斷。並且需藉助腎臟切片檢查以提供治療方針。
治療
水腫處理原則:
應避免過度運動、儘量臥床休息及限制鹽份的攝取,必要時添加利尿劑的使用
飲食方面:
蛋白質攝取量,只要適當,夠營養即可,不用刻意太多或太少。
高血脂症:
腎病症候群病人易有高脂血症,因此要限制高油脂食物的攝取。
易有血栓形成:
由於抗凝劑因子由尿中流失,加上利尿劑使用讓體內水分喪失,而使腎病症候群病人血液粘稠度提高,容易有血管栓塞的傾向。其中以腎靜脈栓塞最常見,表現出血尿、蛋白尿加劇或腎功能惡化的現象,應使用抗凝劑治療。
感染問題:
由於免疫球蛋白自尿中流失,加上營養不良,服用類固醇等免疫抑制劑,腎病症候群的病人抵抗力較常人差,容易發生感染。因此,患者平日應特別注意自身的調養及衛生,避免過度勞累。一但感染發生,應立即接受抗生素治療。
藥物治療:
主要以類固醇及免疫抑制劑為主,一般需兩個月以上的療程,等到病情改善後,在逐漸減量,切勿自行停藥,以免疾病復發加重。
全站熱搜